2025-07-07

粤浙楼市撑起半壁江山,政策松绑还是刺激消费?

粤浙楼市“双城记”:政策松绑还是需求觉醒? “这套房子挂了半年,降价30万还是没人买,结果政策一松,三天就成交了。”广州天河区的房产中介老陈点着烟,眯眼笑了笑,“现在带看量翻了一倍,连‘00后’都来问公积金贷款。” 这一幕,正是当下广东、浙江两地楼市的缩影。 作为全国经济“双子星”,两省新房销量占全国总量的20%,二手房交易量更是在宽松政策下持续升温。 住建部近期密集调研两地后释放信号:楼市调控正从“救急”转向“治本”。 政策工具箱里的“新玩法” “以前卖房得先还清贷款,现在‘带押过户’直接省了百万过桥费。”宁波房东林女士的经历,揭开了政策创新的冰山一角。 珠海房交会上,开发商打出“首付5万住横琴”的广告,而深圳则用“以旧换新”刺激改善需求——旧房评估价抵扣新房首付,让不少家庭圆了“四房梦”。 这些“花式促销”背后,是地方政府被赋予的调控自主权。 广州、深圳通过白名单机制,让银行对优质房企“开闸放水”;杭州则玩起“人地挂钩”,哪里人口流入多,哪里就增加土地供应。 “再不精准供地,临安的新房库存都能堆成山了。”当地规划部门负责人坦言。 二手房为何反超新房?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:在广东、浙江多个城市,二手房的成交占比已突破60%。 深圳福田区某签约中心,95后程序员小张正签购房合同:“新房要么太远,要么要等两年,这套地铁口的二手房还能砍价10%。” “这不是简单的‘捡漏’心理。”地产分析师李宇嘉指出,年轻人正用脚投票——他们更看重现房配套和价格透明,而开发商过去高周转留下的“减配房”,反倒让二手房成了“安全牌”。 数据显示,杭州、东莞等地300万以下的二手房成交占比超七成,印证了刚需的觉醒。 “保交楼”暗战与房企洗牌 政策暖风下,隐忧仍未消散。 在佛山某停工楼盘工地,业主王先生举着“我们要回家”的标语:“政府说专款专用,可塔吊都锈了半年。”这种焦虑催生了更严苛的监管:广东建立房企信用评级,负债率超标的开发商直接被踢出融资名单。 “未来能活下来的,一定是会造‘好房子’的企业。”华南某房企总工透露,现在报建方案必须包含智能家居、绿色建筑,“否则连预售证都拿不到”。 这种倒逼机制下,杭州有项目甚至给阳台装上光伏板,号称“十年电费省出一辆车”。 下半场的关键变量 当被问及调研结论,住建部相关负责人用“三稳”概括:稳预期、稳需求、稳供给。 但具体到城市,打法已然分化—— 广州、深圳:靠产业和人口虹吸力维持房价韧性,重点防范房企暴雷; 杭州、宁波:用“购房补贴+精准供地”消化库存,公务员甚至组团下乡拓客; 珠海、惠州:赌注押在港澳客群,横琴口岸凌晨两点还在排队过户。 “现在就像给病人开药,有的要输血,有的要锻炼。”李宇嘉的比喻很直白。 可以确定的是,随着“认房不认贷”、税费减免等政策持续发酵,这场由经济大省领衔的楼市复苏实验,结果将在年底见分晓。 站在珠江新城的摩天楼上俯瞰,霓虹灯依旧闪烁。 只是广告牌上的标语,已从“躺赚包租”变成了“住得好才是硬道理”。

这或许就是中国楼市最真实的转向。


维他瓷砖 转自https://mbd.baidu.com/newspage/data/landingsuper?context=%7B%22nid%22%3A%22news_10056889571289967488%22%7D&n_type=1&p_from=4

回上页